命令简介
ping
命令是 Linux 系统中一个非常常用的网络命令。ping
命令主要用于测试网络的连通性,也可用于测试网络的性能和主机的响应能力。
日常工作中,我们经常会遇到网页无法打开、网址无法请求的情况。这个时候我们的一般操作是 ping
一下网址,比如 ping baidu.com
使用 ping
测试网络的连通性时,首先应测试本地系统,验证本地系统的网络接口是否已经启用,然后再测试本地网络中的主机,最后再测试其他目标主机的连通性。在测试过程中,ping
命令会计算最小、最大以及平均的往返传输时间,统计丢失的分组数据。
linux 下的 ping
命令和 windows 下的 ping
执行稍有区别,linux 下 ping
不会自动终止,需要按 ctrl+c
终止或者用参数 -c
指定要求完成的回应次数。
ping
命令采用基于 ICMP 协议的 ECHO_REQUEST
数据报探测指定的主机和网关,期望获得一个ICMP ECHO_RESPONSE
响应数据报。ECHO_REQUEST
数据报具有一个 IP 和 ICMP 头信息,紧随其后的是一个 timeval 结构数据,最后是任意数量的填充字节,以装配成完整的分组数据。其中,选用的参数 hops 是中间需要跨越的网关,dest 是目标系统的主机名或 IP 地址。
大多数情况下,我们可以根据 ping
命令输出的信息来确定目标主机是否可以访问(但这并不是绝对的)。有些服务器为了防止通过 ping
探测到,通过防火墙设置了禁止 ping
或者在内核参数中禁止 ping
,这样就不能通过 ping
确定该主机是否还处于开启状态。
命令格式
ping [参数] [主机名或IP地址]
命令参数
参数 | 解释 |
---|---|
-a | 测试网络连通性时增加声音提示。 |
-A | 自适应连通性测试。自动调节分组数据之间的时间间隔以适应网络通信的往返响应时间,从而避免网络中出现一个或多个(如果指定了 -l 选项)以上的未响应的探测分组数据。对于普通用户而言,最小的时间间隔是 200 毫秒。在往返传输时间较低的网络中,这种测试方式相当于洪水式测试方式。 |
-b | 允许测试广播地址。禁止 ping 修改探测分组数据的源地址(绑定到 ping 开始运行时选用的地址)。 |
-c count | 在发送指定数量 count 的 ECHO_REQUEST 分组数据之后停止。与 -w 选项一起使用时,ping 命令将会等待指定数量 count 的 ECHO_REPLY 分组数据,直至超时。 |
-d | 设置当前所用套接字的 SO_DEBUG 选项。实际上,Linux 内核并未使用这个套接字选项。 |
-f | 极限检测。大量且快速地送网络封包给一台机器,看它的回应。 |
-i intvl | 秒数:设定间隔几秒送一个网络封包给一台机器,预设值是一秒送一次。 |
-I | 网络界面:使用指定的网络界面送出数据包。 |
-l | 前置载入:设置在送出要求信息之前,先行发出的数据包。 |
-n | 只输出数值。显示 IP 地址即可,无须把 IP 地址解释成符号名字。 |
-p | 范本样式:设置填满数据包的范本样式。 |
-q | 安静输出模式。 不显示任何传送封包的信息,只显示最后的结果。 |
-r | 绕过常规的路由表,直接向网络接口连接的主机发送分组数据。 |
-R | 记录路由过程。 |
-s | 指定发送的数据字节的数量,默认的字节数是 56 ,与 8 字节的 ICMP 头信息组合后,构成 64 字节的 ICMP 分组数据。 |
-t | 存活数值:设置存活数值 TTL 的大小。 |
-v | 详细显示指令的执行过程。 |
-w | 终止值:指定 ping 命令终止执行的超时值(单位为秒)。 |
应用实例
- 测试本地系统与远程主机之间的网络连通性,以及远程主机是否正在运行。
ping baidu.com
PING baidu.com (220.181.38.251): 56 data bytes
64 bytes from 220.181.38.251: icmp_seq=0 ttl=49 time=10.255 ms
64 bytes from 220.181.38.251: icmp_seq=1 ttl=49 time=9.296 ms
- ping 失败
ping -nA www.google.com.hk
PING www-wide.l.google.com (74.125.23.199): 56 data bytes
Request timeout for icmp_seq 0
Request timeout for icmp_seq 1
Request timeout for icmp_seq 2
文章来源:https://www.cnaaa.net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naaa.net/archives/6522